【指南解析】疫苗研发过程中必知的指导原则

疫苗是指为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按其组成成份和生产工艺可分为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结合疫苗、联合疫苗等。疫苗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全球健康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抵抗疾病,还能有效预防传染病的爆发。在疫苗的研究过程中,指导性文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为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市场准入提供了法规框架、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符合相关要求。

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的《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专门对疫苗的免疫原性,保护效力及安全性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免疫原性是疫苗研发各个阶段(从临床前疫苗候选物的免疫原性评价到临床研究及上市后研究)及疫苗有效性评价时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疫苗免疫原性评价指标,该指导原则指出,现阶段临床试验主要采用体液免疫相关指标作为免疫原性评价指标,如中和抗体、IgG等。通常通过检测疫苗接种前、后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来评估,评价指标包括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几何平均浓度(GMC)及其增长倍数(GMI)、抗体阳转率、抗体保护率、抗体阳性率等。细胞免疫应答指标多为抗原特异性免疫细胞的计数和特异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最常见的评估方法是检测和量化受试者的致敏T细胞、表征释放的主要细胞因子等。
CDE发布的《疫苗临床试验抗体分析方法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指出,疫苗大多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发挥其预防作用,抗体分析方法的研究是疫苗研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疫苗研发早期就应同步考虑开展抗体分析方法研究,建立能够有效评价免疫原性的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疫苗临床试验中常用的抗体分析方法一般包括:标记免疫试验、中和试验、沉淀试验、凝集试验以及补体参与的试验等。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选择应基于所检测抗体的类型及特点(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抗体水平、亲和力等)、对应抗原物质的特点(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等)和检测的目的(定性、半定量、定量)等确定。在分析方法的开发阶段就应关注关键性能指标的评估。根据检测目的和方法特点的不同,抗体分析方法开发过程中需要评估的性能指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定性方法可能需要关注专属性、检测限;定量和半定量方法需要关注专属性、检测限、 线性、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

为助力疫苗免疫原性研究,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遵守药物安全评价中心相关SOP,建立了ELISA间接法检测人、猴、小鼠、棉鼠等多种属血清中各种蛋白特异性IgG抗体滴度的方法,开发了RSV、VZV、HSV、RABV等多种病毒抗体滴度ELISA检测试剂盒。在ELISA方法开发过程中,百普赛斯根据《疫苗临床试验抗体分析方法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及中国药典2020年版《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等法规,对ELISA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验证内容包含:MRD、Cut-off值、专属性、线性及线性范围、精密度和准确度、耐用性。百普赛斯抗体滴度检测试剂盒拥有符合法规的全面的验证数据,可以为各种传染病疫苗研发保驾护航。

(以人抗呼吸道合胞病毒Pre-F0蛋白IgG抗体滴度检测试剂盒为例:
Cat. NO. RAS-T175)
-
MRD
使用空白血清验证基质干扰,在不影响检测灵敏度的前提下,测得最小稀释倍数MRD为1:100。
-
Cut-off值
两个实验人员三天检测的OD值的2.1倍的平均值作为当日Cut-off 值,3天Cut-off平均值将作为最终报告的Cut-off值,经计算最终报告的Cut-off值为0.093。
-
专属性
经验证,加入非特异性的抗体不影响特异性抗体的检出,CV%=9.0%,符合标准范围(CV%≤10%)。
-
灵敏度,线性及线性范围
注:将浓度梯度换算成阳性对照的稀释比例为 1:3200-51200
灵敏度为0.136ng/mL。6个分析批次分别用直线拟合曲线,在0.195-3.125ng/mL(1:3200-51200)范围内。
-
精密度
*N代表分析批数量,n代表实验重复次数
经验证该项目的批内及批间精密度CV均≤15%,满足试剂盒申明的标准范围。
-
准确度
点击下方图片下载产品册,查看更多病毒抗体滴度检测试剂盒相关验证数据。